县司法局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意识薄弱、就业技能缺失、社会融入困难等突出问题,立足县域实际,整合资源打造西北片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和心理矫正基地,创新构建“法治教育+心理矫正+技能培训”三位一体综合帮扶体系,有效提升矫正精准度与实效性,为深化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。
整合资源建平台,构建闭环矫正模式。为克服传统监管模式的局限,县司法局整合司法所与民法馆资源,建成集法治教育、心理矫正、技能培训、社会融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帮扶平台。平台突破单一监管思路,通过模拟法庭审判、法治文化体验、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,着力构建“认知-情感-行为”完整矫正闭环,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被动监管向主动赋能转变。
聚焦“三位一体”,实施精准分类帮扶。基地围绕三大核心模块,实施精准化教育帮扶。一是法治教育强基。开设“社区矫正大讲堂”,邀请法官、检察官深度解析本地典型案例;运用VR技术在法治文化体验区沉浸式还原犯罪现场,强化对象法治观念,提升教育实效。二是心理矫正固本。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动态心理图谱,提供个体咨询、团体辅导、音乐放松等精准心理干预。累计服务600余人次,成功化解心理危机27例,有效促进对象社会功能修复。三是技能培训赋能。紧扣本地产业需求,开设电工、电商、养老护理等“订单式”实用技能培训,联合人社部门颁发国家认证证书。培训后就业率达83%,显著提升对象谋生能力。
创新协同机制,提升综合保障效能。积极探索创新路径,强化工作合力与智慧支撑。一是创新工作模式。推行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融合模式。线上依托蓝信平台推送法治微课、心理科普,实现学习打卡全覆盖;线下侧重技能实训与深度辅导,确保教育连续性。引入VR行为训练系统模拟高危场景,提升对象抗诱惑能力。二是健全联动机制。建立“基地+”多元联动机制。向上争取县司法局政策资源支持;横向联动职业院校输送优质师资;向下延伸至村(社区)设立流动服务站。组建爱心企业联盟提供过渡性岗位,引导志愿组织开展公益实践,织密社会支持网络。